您的位置::台铁机械网 >> 震荡器

抢抓机器人红利重塑制造业竞争力新闻资讯Fm模块

时间:2022年09月30日

抢抓“机器人红利”重塑制造业竞争力 -新闻资讯

"如何化解就业难"成为2014年两会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当前机器人产业飞速发展,大量机器人挤占人工就业岗位的情况下,这个话题变得更加突出。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这意味着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制造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简单加工制造业将被淘汰,而越来越多不计薪酬、无需休息、无需节假日的工业机器人上岗,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开发新的就业岗位,让大量被机器人"解放"出来的产业工人继续就业?让千百万学子走出校门后有用武之地?如何构建新的就业蓄水池?未来的就业市场将呈现怎样的变化?  另外,当人口红利基本用完之时,如何抢抓机器人红利,从而促进产业升级,重塑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并且对动劳动者向高端转移?等等,这是全社会必须面临的课题。  引导就业结构高端化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唐志敏的一段话很好地回答了上述有关机器人产业发展与人工就业的关系问题。唐志敏在日前举行的"国际智能物联&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机器人产业必将迎来爆炸式的增长。"他同时强调,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毕业生是我们国家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战略型新兴产业就业,既有利于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又有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事实上,国内机器人产业已步入快车道,并且正在促进就业高端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诸多实例表明,机器人已不再是对未来世界的幻想,机器人真的来了。  在富士康,一条以前有30名工人的生产线,现在仅保留5名,他们只需要负责按电钮和运行机器。而其他工友则已经被机器人手臂代替,这个机器人手臂负责向主板插入组件。富士康CEO郭台铭表示,他希望机械手臂安装量2014年能达到100万,而未来5到10年则推出首批全自动工厂。富士康的宏伟计划表明,这样的变化将逐步扩展到整个集团。除富士康之外,选择让机器人上岗的企业越来越多,比亚迪、长城汽车、三一重工、雷柏公司等都拥有机器人员工。  与此同时,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于,加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实现高度自动化生产,势必对传统就业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如何看待这种冲击?让我们依然从实例中寻找答案。  中山新力精密部件有限公司引进了6台冲压机器人和6台焊接机器人,员工人数从230人降到了140多人。于是有人担忧,那些被机器人取代了工作岗位的工人们将何去何从?而深圳雷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实践,似乎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该公司从ABB引进75台机器人,员工人数从3000多锐减2/3,这些剩下的工人中,部分仍从事着原来的手工作业,与机器人成为"同事",也有部分通过再培训提升技能,成功转型为机器人操作员。  对于机器人挤占人工岗位的现象,有专家进行了诠释:生产线上引入工业机器人确实替代了人力劳动,但是不能静态地将此归纳为"机器吃人"。从历史角度看,更多、更具效率的机器人的使用,不仅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而且增加了生产的迂回性,还衍生出了数目众多的新产业,相应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同样如此:在减少生产线劳动力数量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其他的用工需求。此外,使用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升,也可能增加新的用工需求,还可以维持社区其他产业如一些消费性服务业的就业。  专家认为,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对劳动力市场的另一种影响是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引入工业机器人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也将随之进行适应性调整。制造业企业中生产一线低技能,甚至是部分熟练工将被工业机器人替代,而调试、维护和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性岗位将会相对增加。在产业层面上,随着产业的高端化,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将会增加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增加。换言之,工业机器人的引入将使就业结构高端化。长远看,未来智能工业机器人还将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成本劣势转化为竞争力  随着全球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企业不断面临挑战,在成本高增长和劳动力稀缺的情况下,如何降低劳动力成本,让每一个劳动力发挥最大效应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而作为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自动化装备,工业机器人组成的"就业大军"显然为降低劳动力成本提供了最佳的选项。人们关心的是,产业工人在与机器人的PK当中,能否将自身的成本劣势转化为优势,继而重塑自身的竞争力?  现实情况是,由于机器人在成本方面存在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倾向于让机器人上岗。已公开的数据显示,平均而言,从使用机器人的第三个年头开始,其成本就开始低于普通劳动力,而这种成本优势会越来越明显。早在2006年,《福布斯》杂志就预言:"当工业机器人价格降到2万美元左右,性能趋于成熟稳定时,就会出现制造类企业引进工业机器人代替工人的浪潮。"牛津大学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警告称,未来20年,美国将有47%的工作岗位存在被自动化替代的可能。  就国内而言,引入机器人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也已成为趋势。据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第10研究室主任张新华表示,有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职工工资年均增长高达14.8%。在成本高增长和劳动力稀缺的情况下,如何降低劳动力成本,让每一个劳动力发挥最大效应已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上海日立电器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李海滨认为,由于成本压力高企,人与机器人间的成本之间已经出现"剪刀差"。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黎介绍,从企业角度计算,考虑到每年上涨的最低工资标准,一线员工的人工成本正在以每年14%-16%的速度上升。此外,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如按现有人员计算,至2015年,公司一线人工成本将比2010年上升40%。但另一方面,随着国内需求的增大,机器人的采购价正以每年约5%的幅度下降。几年前机器人一台售价就要七八十万元,现在则降到了20多万元。而且一台机器人的使用年限在10年左右,折旧一年2万元。如果算上机器人经过调试后还能转岗,使用一台机器人的成本可能已低于使用一名工人。这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很有吸引力。  不过海立集团的经验也表明,机器人大量上岗虽然抢了一些一线工人的饭碗,但也有助于增加高技能核心员工的收入。据测算,在机器人大规模应用、核心员工提升技能后,后者每月工资可比5年前增长33%。这种现象也将倒逼普通产业工人努力学习,参加各种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从而能够胜任技术含量更高的核心岗位。从这一点来看,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将大大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产业工人素质的提高,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扩大再生产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来源和人才储备。  "机器人红利"创更多就业  在制造业形势整体不容乐观且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机器人能否改变企业目前的困境?能否成为制造业的救星?  据报道,"用工荒"正在倒逼机器人产业化提速,在面临结构性"用工荒"的背景下,人力成本的增加以及对精密制造的内在要求提升,机器换人计划迎来提速机遇。从潜在需求来看,我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25%至30%的快速增长期,也必将产生更多的"机器人红利"。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拥有30万台机器人,机器人及系统产值约1000亿元,带动3000亿元零部件市场。因此,机器人作为战略型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必将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新的科技创新驱动力。主要国家为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把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战略和行动计划,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重要领域加强布局,努力保持科技前沿领先地位,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其中,工业机器人产业是一个快速成长中的新兴产业,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机器人产业将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的新的大型高技术产业。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认为,中国要成为"制造业王国",成败之举在于把"人口红利"变为"头脑红利"。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将衍生出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需要大量掌握高技术和技能的产业工人。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认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与应用机器人替代传统劳动力,从表面看也会产生新的矛盾。对此,不能简单解读为"机器人抢饭碗",而必须辩证地看。首先,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优势已经不再,"机器换人"将成为今后制造业创新的重要方向和大势所趋。其次,转方式、调结构本身要求人力资源开发顺应产业升级需要,而若缺少发展的眼光,一味固守过去我国劳动力人多价廉的旧思维,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因此,能否抓住"机器人红利"还取决于两方面的决心和行动:一是发展必须转型升级,二是适应转型升级,顺势而为加紧开发人力资源,推动劳动者向高端转移,让中国经济在创新驱动下迈上新台阶。  陆刃波认为,我国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也有着现实的意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加速,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逐渐削减我国人口红利的背景下,机器人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创新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技术带来新机遇。从国际经验看,以机械化、自动化及智能化设备的大规模普及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显著变化。对于我国传统制造业来讲,抢抓"机器人红利",以此作为促进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对于重塑竞争力至关重要。

台州市曲美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佛山市顺德区海合化工有限公司

庆成机械

建德市杭挂农用运输车销售中心

广州佳士德展览有限公司

上海恒稳稳压电源有限公司

深圳市友帮广告设计印刷有限公司

芜湖宝艺科技设备责任有限公司

阜阳市浩坤自动门有限公司

莆田市秀屿区东峤千禧龙银饰加工厂

友情链接